皇帝陛下的娇宠日常(为什么他的后人不保护修缮卫青的陵墓)

1. 皇帝陛下的娇宠日常,为什么他的后人不保护修缮卫青的陵墓?

卫青有没有后代?答案是明确的,有!史籍记载,卫青有三个儿子,皆为庶出,分别是卫伉、卫登、卫不疑。从卫青这三个儿子“襁褓封侯”来看,他们很可能并不同母。换言之,卫青在娶汉武帝刘彻的胞姐阳信公主为妻之前已经生下了三个儿子,但并没有娶妻,三个儿子的生母只是小妾或者外室之类。在这一点上,卫青和他的外甥霍去病非常相似,霍去病的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很多人或许不知道,霍去病虽然终生没有娶妻,身边却从来不缺女人,而且还生下了一个儿子霍嬗!

在卫伉、卫登和卫不疑还很小的时候便因为卫青的军功被姑父汉武帝封为了列侯,即人们常说的“襁褓封侯”。但是,随着卫霍外戚的迅速崛起,汉武帝也隐隐感觉到了危机。多年之后,汉武帝借助“酎金成色不足”等莫须有的惯用理由先后削去了三人的列侯爵位。请注意,彼时卫青还在世,很显然汉武帝此举就是针对卫青的!所以,很多人说什么卫青“功高震主主不疑”纯属是一厢情愿了,汉武帝对卫青的猜忌从来就没有断绝过。只不过卫青选择了低调、示弱、隐忍,这才侥幸保住了性命。试想,在汉武帝削去卫青三个儿子的列侯爵位时,卫青只要流露出一丝不满,那么他还能善终吗?恐怕很难……

虽然被削去了列侯爵位,但卫伉兄弟毕竟还是汉王朝的功臣子弟、是皇后卫子夫的侄儿和皇太子刘据的姑舅表兄弟,一应待遇还是相当不错的。卫青去世之后,因为阳信公主的一些操作,卫青的长平侯爵位最终落在了卫伉头上。换言之,卫伉在被削去列侯爵位多年之后又重新成为了汉王朝的列侯。但不久之后,汉武帝又以“矫诏无害”为由削去了卫伉的长平侯爵位,长平侯国被正式除名……在后来的“巫蛊之乱”中,卫伉受表兄刘据牵连丢掉了性命。但汉武帝并没有打算清洗整个卫氏家族,不仅卫青的另外两个儿子卫登和卫不疑活了下来,就连卫伉的儿子也没有受到牵连。汉宣帝刘询即位以后,下令卫氏家族“复其家”,但没有再给列侯爵位。虽如此,但有汉王朝优待功臣子弟的政策在,卫青的后代们生活应当说还是过得去的。既如此,那么卫青的后代为何不保护修缮卫青的墓地呢?

汉王朝时期

众所周知,卫青死后获得了陪葬汉武帝茂陵的待遇。换言之,他的墓地属于汉武帝的茂陵系统。两汉时期,除了王莽篡汉的那十来年里,汉武帝的茂陵都是国家保护之地,包括卫青、霍去病的墓地在内,都由国家统一保护、修缮,根本无须卫氏家族自己出面。当然,也轮不上他们自己出面!

汉王朝之后

两汉之后,天下大乱,随即进入了三分天下的三国时期。在乱世之中,卫氏家族的后人们能够保住性命就已经阿弥陀佛、谢天谢地了,哪里还有精力和财力去修缮卫青的墓地?晋王朝建立短短五十年,中原地区便又陷入“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现在的教科书中好像叫什么“少数民族南迁”之类)的战火纷飞之中……之后,“衣冠南渡”、大量中原地区世家大族纷纷南迁,关中地区成了“五胡”政权的实际控制区域。卫氏家族的后人们就算想要修缮卫青的墓地,恐怕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经历了南北朝的长期对峙,到隋王朝一统天下之时,卫氏家族的后代们早已散落各地,而且与卫青的血缘早已疏远得“不知道出了多少服”,谁又会跑去卫一个那么远的老祖宗修缮墓地?再者说,卫青的墓地位于汉王朝的茂陵范围之内,卫青的后人们突然跑到其他王朝的帝陵区域内去修缮自家祖先的墓地,其他人会怎么想?就好比现而今某位徐姓之人突然跑到明孝陵附近的徐达幕去修缮徐达的墓地,您会怎么想?这人要么有什么政治企图、要么想要盗墓,不是吗?

再往后,卫青的后人们与卫青的血缘越来越疏远,都供奉着自家一支各自祖先,谁还会去管卫青那么远的祖先?加之卫青对历朝历代的统治阶层利用价值不大,久而久之,卫青的墓地便“年久失修了”……

皇帝陛下的娇宠日常(为什么他的后人不保护修缮卫青的陵墓)

2. 为何要霸占李元吉的妻子齐王妃?

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却将弟媳纳为自己的侧妃,还和这位侧妃生了个儿子,然后再把这个儿子过继给弟弟,美其名曰,为延续弟弟李元吉的香火。

一代帝王李世民的奇葩事儿,从一个女人说起。

齐王妃杨珪媚

杨珪媚,齐王李元吉的妃子,据说她原是长安城里的一名歌舞妓,因长相妩媚,能歌擅舞,又通晓诗文,一度红得发紫,成为长安城里无数公子哥的梦中情人。

可以想象,如此娇媚的美人,必然也惊动了李氏三兄弟。长安公子哥儿经过一番追逐,最终李元吉抱得美人归,于是,杨珪媚摇身一变,从红尘柳巷的歌舞伎,之后变成了齐王妃。

公元617年,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攻陷长安后,于618年称帝,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不久,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分工既定,李世民统帅大军南征北战,几年之中,先后平定了李密、塞建德、王世充、刘武同、刘黑兰、萧铣等割据一方的枭雄,为他夺取大位积累了资本。

在李世民在外征战时,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日子相对是宽松的,也就在这段时间时,李元吉将大美人杨珪媚纳入王府。

但据说,李元吉成婚后,日子一久,爱慕的保鲜期一过,他便冷落起了美人。这令杨珪媚很是伤心,时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悲叹自己的命运,惋惜虚度的年华。

长子继位,这本也是既成定例,但是李世民势力的日益强盛,引发了李建成的猜忌。于是,李建成联合李元吉来制衡李世民,并企图将其杀害。

不想李世民先下手为强,于公元626年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兄长和弟弟,逼李渊立自己为太子。政变之后,为防止冤冤相报,高祖忍痛下诏,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

那年,据说齐王妃23岁,经历了丧父失子之痛,却哭诉无门。按照旧制,已成寡妇的齐王妃应被收入宫中,但是据野史《唐书》记述,李世民与杨氏在政变之前就有瓜葛,二人曾演绎了一段极为缠绵悱恻的兄长、弟媳之恋。

但不管野史如何描述,但有一件事的确是真实的,就是在政变之后,杨氏曾亲自跑到宫中请死,史书上说她“光彩发越,娇啼宛转,百倍撩人”。换个角度思考,家属们都在捉拿之列,而杨氏居然还能跑进宫中面见李世民,这说明,李世民与她的关系的确不一般。

总之,杨氏最终成为了李世民的侧妃,后来二人还育有一子,名曰李明,被封了王爵。据《旧唐书》记载,“诏令继巢敕王元吉后。”,也就是说,李明过继给了李元吉门下,延续了李元吉一门的香火。

但事情至此还没结束,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享誉青史的长孙皇后去世了,后宫无主,李世民便想立杨氏为皇后。立自己的弟媳为后,这事要是成了,恐怕也是空前的。但这事最终没办成,起了关键作用的是魏徵。

魏徵给李世民讲了一个典故,说“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以辰嬴自累?”,“比德唐虞”,意思是说李世民在向圣王尧舜看齐。“辰赢自累”则说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当时秦穆公要送他回晋国争夺君位的时候,要将自己的女儿等五位秦女嫁给他,其中还有一位是晋文公的侄子晋怀公的妻子辰嬴。当叔叔的纳自己的侄媳妇为妻,说起来真不好听,晋文公想拒绝,但又担心一旦拒绝了失去秦穆公的支持怎么办?

正在犹豫之际,他手下有位叫司空季子的人劝他说,都要抢夺侄子的权位,更何况他的女人呢!于是,晋文公便接纳了辰嬴。

但魏徵讲这个典故,其意是想提醒李世民,如果立杨氏为后,可能会给他的名誉带来巨大的影响,李世民最后放弃了。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夏,唐太宗崩逝于长安。失去了靠山的齐王妃杨珪媚,在宫中口碑又不佳,于是便被赶出皇宫,出家为尼,从此结束了她与李氏兄弟一世的爱恨情仇。

再说她的儿子李明,永隆元年(680年),他卷入章怀太子李贤的谋反案,先是被降封零陵郡王,流放于黔州。后来在武皇后的授意下,于永淳元年(682年),被黔州都督谢佑逼死。

李世民是否有胡人血统?

有人说李世民有胡人血统,据说他还有个名字叫大野世民,这个虽然没有可靠的记载,但从某种程度上,也透露出他与胡人之间确有联系。这是从何说起呢?就从他爹李渊说起吧。

李渊的外祖父叫独孤信是鲜卑大贵族。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鲜卑人,再加之他的皇后长孙氏也是鲜卑血统。这样一来,高祖母亲、太宗母亲和长孙皇后,这三位女姓均出自胡人。可以想象,唐朝文化很难不受胡人文化的影响。

比如说,“兄死妻其嫂,父死妻其后母”,李世民纳弟媳杨氏为妃,太宗死后,其子高宗又公开纳太宗才人武后为妃,最突出的是玄宗还公然纳儿媳妇为妃。

这种风俗在汉人习惯里,那叫乱伦,故而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贾蓉之口骂起了“臭汉脏唐”,但是这在胡人风俗里却是司空见惯的。

不过至今,李世民是否有胡人血统,仍旧有很大争议。

那么李世民纳杨氏为妃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呢?

大致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李世民好女色,这是不争的事实。他刚上位时,百废待举,时间和精力有限。五年以后,时局渐稳,他贪图享乐的思想也逐渐滋生,通过各种方式纳了不少美女,他的一生也宠爱了不少美女。

比如前朝隋炀帝的女儿大杨妃,有倾城之貌、绝世之才的韦贵妃,还有后来名震天下的武则天。而他自己也有吸引美女的条件,论身材论相貌论才略堪称一流。在他死后,后宫有位徐贵妃因思念他悲伤过度而去,死后陪葬在太宗昭陵石室,时年才24岁。

所以,杨珪媚的确有几分姿色,并深深吸收了太宗。

其二,对李元吉的羞辱。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也是无奈之举,实际早在李世民政变之前,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将黑手伸向了他,并通过李渊后妃诋毁李世民,还曾想毒杀他。

李世民政变成功后,原则上来说,将后患解决在萌芽中,总比其长大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女基本都被肃清,单留下貌美如花的杨氏,爱美之心是一方面,但后来的行为却有点过分。

李世民霸占了李元吉的老婆,并与其生下一子,完了再划归到李元吉的门下,这也太打脸了。

其三,还是归结于李世民受胡人文化的影响之深。唐朝女性以胖为美,这完全不符合汉人的审美,而且唐朝女性既开放,又相当有地位。比如说唐朝出现了第一支“娘子军”,这是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创建的。唐朝出现了女版的千古一帝--武则天。

女性地位的提升,很可能与北方民族女尊男卑的社会习俗有关。

不过说白了,这也不过是一位多情男子与一个美貌女子的风尘故事。

3. 明武宗行事荒诞还建了豹房?

清人编纂的《明史》记载,明朝武帝朱厚照因为他能折腾,31岁在豹房中去世时,没留下一个子嗣。由于明武宗太会玩了,导致后人一提起豹房,就想到花天酒地。

但“伟人”却对明武宗评价很高,他曾经说: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

近代历史学家在考证《明史》中,也找到另外一位既贪玩又智勇双全的明武宗,专家认为如果明武宗不是太贪玩,以他的才干能够兢兢业业,完全能成为明朝的中兴之主,而明武宗一切的争议源头,都和豹房有关。

那么明武宗为何要建造令人争议的豹房?他建造豹房的目的,难道真的就是为了纵情的玩乐吗?为何沉湎于玩乐的明武宗,能弹指之间让刘瑾灰飞烟灭,亲征蒙古获得应州大捷呢?

一:豹房并非明武宗首创

如今,当人们谈起豹房时,第一印象感觉它是一个不大正经的地方。特别是许多人会认为豹房是明武宗首创的,其实并非如此。

豹房很早就在中国出现,所谓豹房其实就是古代皇家动物园专门养豹子的地方,我国古代的皇家动物园,最早可追朔到《诗经·大雅·灵台》记载: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这段诗词描述的是周文王建立的灵囿,其实就是周朝的动物园,到了秦汉以后,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建造了上林苑,上林苑的出现奠定了后世皇家动物园的基础。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动物园,上林苑里面养了大量的珍禽异兽,其中就有在古代寓意勇猛的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

不过实际记载眷养豹子的皇家动物园,是南北朝时期的齐高帝,在建康附近建造的华林园,根据南史记载,华林园内不但养各种珍禽异兽,还养了不少的猛兽,例如狮子,虎、豹、熊等。

到了唐朝,由于与西域开通了关系更为密切,唐朝的皇家园林里面,不但有鸵鸟,非洲的大象、犀牛、和来自波斯的狮子、由此专门养大象的“象房”、“虎房“等相继出现,就类似于我们现在动物园大象馆、老虎馆,熊猫馆等,

明朝朱棣迁都燕京后,在在燕京建立了一座皇家动物园,到明孝宗时期,曾经一度缩小了皇家动物院的规模,明武宗继位以后,花了24万量白银,扩大了“豹房”的规模,豹房从王公大臣豢养虎豹动物园,变成了有200多间房子的园林,并且他还在里面养了10多头的猎豹,经常还亲自参与驯养豹子。正德三年,豹房扩大完成,17岁的明武宗干脆远离了皇城搬迁到了豹房居住。

明武宗搬进豹房后,豹房成了他日常办公接见王公大臣的场所,由于他日夜都待在豹房中,导致豹房反而成为了当时王朝的中心,明武宗时期许多的重大决定都是在豹房定夺的。豹房虽然并非明武宗首创,但他却让豹房这个名字名扬天下。

二:明武宗在豹房干什么?

明武宗在豹房干啥?可以说是什么都干,其实明武宗时期的豹房,就类似于一个小紫禁城,相当于当时明朝权利的中心,不过由于豹房在皇城外,明武宗觉得这里约束更少,所以根据《明史》记载,

明武宗在豹房干了不少的离经叛道的事,那么明武宗干了啥事?

1:大肆收罗民间女子,甚至还纳了不少异域贡女,《明史》“武宗每夜行,见高屋大房即驰入,或索饮,或搜其妇女,民间苦之”。不过这些宫女入宫后,并非都每天都被明武宗翻牌子,反而一些是陪着明武宗玩游戏,

2:开设市场,在皇宫体验真人秀

根据史书记载,明武宗有个特别的爱好,就是在豹房里面搞了一个市场,让宦官和宫女们扮演市场里面的各色人物,他扮成富商在市场中买买买,特别还在市场中开设了各种的酒家和青楼,让宦官扮成酒店小二,他每到一个酒家就来上几碗,让宫女扮演青楼女子,在里面唱小曲,他则上楼听戏。他的这些行为,让大臣和后世看起来有点荒唐,但他在豹房的举动远不止如此。

3:学习各种知识

明武宗少时聪慧,学什么都很快就上手,可以说是一个妥妥的学霸,加之明武宗对西域和外面的世界很感兴趣,所以他为了方便交流学起外语,《明史》明确记载,明武宗能掌握了八国语言,加上母语,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掌握九国语言的皇帝。但他学外语在哪里学,怎么学的,却没有任何的记载,只能推测外语都是在豹房学的。

4:征服虎豹

除了是学霸以外,据说他还是个健身狂人,明武宗扩建豹房的原因,并非为了贪玩,而是希望找一个地方和猛兽搏斗,起名的时候,最终定名为豹房,而不是叫虎房,狮房,因为他发现众多猛兽中,豹子身手最为敏捷,同时性子烈,凶猛异常,很合他的胃口。《明史》,记载,他的宠臣江彬成为他的亲信,就是因为一次他和老虎搏斗时,本来温顺的老虎,突然心情不好,直扑武宗。幸好武宗身旁的江彬,及时出现将猛虎制服。对于江彬救他一命,明武宗嘴上坚持说“吾自足办,安用尔”,可见明武宗在豹房并非是单纯的玩乐,其实还在不断地锻炼身体,因此他在后来PK蒙古王子时,身先士卒取得了应洲大捷,也实属正常了。

5:收养义子

明武宗在豹房除了以上举动外,还喜欢模仿朱元璋,在豹房内大收义子,前文提到的江彬,因为救下了明武宗得宠,后来他推荐了不少人给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武宗命人再次扩建豹房,原因是他一次收了一百二十七人为义子,这些义子赐姓朱,可以居住在豹房内。要知道,当时许多皇宫贵胄,还有一些亲信大臣都没有资格在豹房居住,明武宗给这些义子的待遇已经相当高了,

少年天子,自己儿子都没有一个,却收了120多个,年龄不同,甚至不比自己年长的义子,明武宗这样做,大臣们认为很荒唐。但历史学家认为,明武宗正是希望通过这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手段,打破当时已经固定的格局,通过建立自己的亲信党羽,和位高权重的大臣们分庭抗礼。

5:利用八虎掌控朝堂

历史上明朝留下名谓的宦官是历朝历代最多的,其中包括有名垂青史的郑和,有遗臭万年的魏忠贤,不过论历代宦官之中,财富最多的就属于明武宗前期重用的刘谨,

根据记载,明武宗罚没刘谨家产时,在他家发现了六百八十万两黄金和一亿四千六百万两白银,由于这个数据多少看上去有点夸张,但是其出处却是有明确记载,数据源来自明代王鏊《震泽长语》中摘录刘瑾罚没家产清单副本。

经过后世的整理,刘谨坐拥的资产,可以说是明朝首富,他获得堆积如山的财富,才用了五年时间,正德五年刘谨事发,被明武宗千刀万剐,家中的财富被没收,家眷被充入了内廷。刘谨一手提拔的亲信,被明武宗一网打尽。

明武宗翻手为云,直接除掉了刘谨让后世人非常的惊讶,毕竟刘谨当时权势滔天,作为一个少年爱玩的皇帝,为何明武宗能如此决断,而且干的如此干净利落呢?

明武宗天天呆在豹房,真的是为了娱乐么?

明武宗搬进豹房,正德十二年觉得不过瘾,又搬进了宣府,还给自己添加了一个分身,这个分身就是明武宗自己,但是名字却叫朱寿,为明朝的“镇国公”,明武宗这样的做法是亘古以来,唯一的一个,皇帝搞出一个分身出来,成为了大将军,并且还在兵部和户部存档,这在许多大臣看来,简直是胡闹。因此《明史.武宗本纪》记载他“然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

不过后世历史学者却不这样看,学者认为明武宗这样做,却是有他的原因的。

首先他重用八虎,其实是利用宦官把锦衣卫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清楚明武宗登基继位时才14岁,此时明孝宗给他留下了大好根基,但同样留下了一帮掌管实权的文臣。

众所周知,明朝的架构基本是皇帝,大臣,宦官三位一体,三者相互依附又相互制约,如果天平过度倾斜,就会出现失衡。

例如明英宗亲征蒙古,就是因为皇帝和宦官话语权过重,导致土木堡之变。又例如后来的崇祯,因为依靠东林士族,除掉了魏忠贤,导致倾斜,最终明朝灭亡。

因此少年登基的明武宗耍了一个滑头,首先他重用身边的宦官刘谨,牢牢把锦衣卫掌控在手中,并且在五年的时间,除掉和震慑了一批文臣。到了正德五年,他已经19岁时,突然就除掉了刘谨,可见此时的明武宗羽翼已丰。

另外从历史大环境看,明朝到了明武宗,已经经历了9代的皇帝,明朝自朱祁镇土木堡之变后,京师的精锐尽失,几十年来都没有恢复元气,虽然明英宗,明代宗、 明宪宗、 明孝宗朱佑樘几代努力,稍微有些好转,但是明初的尚武精神已经缺失,特别是承平已久让明军的战斗力不断下降。

明武宗自小虽然淘气顽皮,但他心中却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和先祖,朱棣和朱瞻基一样,北扫大漠,创建一番功业,因此他搬迁豹房,经常和凶猛的豹子PK,明武宗尚武是历史公认的,而他为了亲征的机会,是不择手段。

例如王阳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擒拿了宁王(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要发飙的那一位)。可明武宗知道了这个消息,却开心不起来,一直不理会王阳明的奏折,后来还是王阳明聪明地想到,把功劳全给了明武宗,他才批阅了奏折。

但是让明朝大臣惊讶的是,明武宗在归途时,差点想放了宁王,让他和自己对垒一次。这个提议差点没气晕身边的大臣,幸好被规劝阻止了。

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面对蒙古的数万骑兵,其表现却可圈可点,他秉承先祖君王守社稷的遗志,不顾群臣的反对,带着数万人亲征。

此战是他偷偷地溜出来的,由于他是偷偷溜出来的,因此身边没有带史官,也导致后来这场应州大捷,被后世颇为争议。

不过虽然他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明武宗朱厚照表现出较为不凡的军事天赋,此战他首先用大将军的身份迷惑了对手,对手并不清楚在应州和他对垒的就是明武宗,其次他以少量明军引对方主力出击,在用小股的明军牵制对方主力,不断的让周边的明军汇集,利用添油战术不断的消耗对方的锐气

失去耐性的蒙古小王子由于攻坚不成,就在应州城外和明军决战,决战中时,小王子惊讶地发现,明军列阵整齐正等着他。

此时的明武宗并没有龟缩在御林军身后指挥,而是身先士卒的亲临战场,朱厚照在阵前拔出宝剑,高喊一声:“冲啊!”战斗就此开始。

小王子完全没有想到,一直被动防守的明军会冲锋,小王子也率领骑兵冲了过去,双方差不多有10万人,在应州城下展开一场昏天暗地的拼杀。应州之战证明,明武宗是一位优秀的战将,虽然从来没经历过战场,但是他却镇定自若,

不但来回的奔跑给明军打气,还多次冲到阵前与对手交锋。在明武宗的鼓舞下,本来对蒙古心有余悸的明军,顿时士气大振,此战明军越战越勇,

小王子到了下午,见实在是撑不住了,才高呼了一声:“撤!”,就此应州之役以明武宗取得胜利而结束。为此明武宗是开心不已,回去时搞了一个大型的凯旋仪式。

虽然后世对于明武宗的应州大捷却颇多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明武宗此战让明朝的北部安稳了数十年,这是不争的事实。更重要的是明武宗改变了朱祁镇土木堡之变的格局,他以较少的兵力完成对蒙古逆袭,让曾经一度不把明朝放在眼里的蒙古,对明朝的实力重新审视。明武宗做到这点,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并且明武宗也是明朝中期到后期,唯一一个亲征上过战场的皇帝,而且根据他的描叙,他还亲手在阵前斩了一人,相比其他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尚武的如果能不折腾多活几年,或者明朝能在延续一段时间。

可惜明武宗仅31岁,在豹房中去世,他为何在豹房去世呢?

主要和宁王有关,正德十四年,朱厚照要亲征宁王时,走到半途收到了奏章,说王阳明已经完美处理了宁王一事,可明武宗为了图耳根清净,竟然借故一直留在江南达八个月之久,连他最爱的刘贵妃劝诫也不听。

这段期间,明武宗在民间闹出了不少的传说,最后宁王一事解决,他在归途经清江浦,他见此处风景优美,突然就想过体会一下渔夫之乐,

亲自驾着一条小舟,去清江浦捕鱼。他运气确实不错,一撒网捕捞了不少的大鱼,明武宗见收获甚丰,非常的开心,一激动就全力地拖拉,

没想到船太小了,瞬间失去平衡,不懂水性的明武宗就此落水,亲侍们虽然手忙脚乱地救起了他,但从此有了明武宗健硕的身体,就开始每况愈下了。亲侍们带着明武宗赶回了豹房,找了了御医治疗,但是此时已经无力回天,没多久明武宗在豹房去世。

去世前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朕疾不可为矣。其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

从他的遗言中看,他还是比较关注明朝的社稷,所以说出了天下事重,同时也交待阁臣审处之,最后他对自己的一生经历做出了追忆和悔过,一一句:“”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终结一声。

小结:

从明武宗这些事迹可以看出,其实明武宗在豹房并非娱乐,豹房的作用其实更类似于一个内阁,明武宗为了躲开后宫的母亲张皇后,还是明朝的大臣们各种的唠叨,才不按常理出牌,建立了豹房,以豹房和宦官锦衣卫为基础,和当时的大臣们分庭抗礼。

也由于明武宗太过不按常理出牌,在明朝的臣民眼中,就成了一个爱玩爱闹的皇帝,而且他年纪轻轻就去世,又没有子嗣,到了明世宗即位后,曾经身为藩王朱厚熜,对明武宗并没有太高的评价,甚至多明武宗的母亲张皇后也是一般,

从嘉靖开始明朝从本来的中兴,拐向了下坡路,而这一切后世大部分人都认为是从明武宗扩建豹房不理朝政开始的,因此豹房和明武宗一样,在后世名声颇为争议,虽然如此,但相比明朝后期的几位皇帝,明武宗无论是才能和战绩,都算是可圈可点,因此伟人评价他: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实不为过。

对于明武宗会在豹房干什么呢?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明史.本纪第十六.武宗》《明实录》

4. 后人是如何得知的?

武则天掐死女儿这是根本都不需要猜测,因为这事都算是板上钉钉的事实,王皇后完全没必要也不可能会这么做。

都知道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可鲜有人知道这位女皇帝的上位之路是何等的艰辛。

虽说在贞观年间就进入皇宫,但由于不得宠爱,所以一直没有子嗣最终在李世民死后被安置到感业寺中。

幸好武则天得李治赏识,两人在感业寺重新相认之后就彻底死灰复燃了,但这时候的武则天也不过是一位贵妃,别说是皇帝,就是离皇后还都差得远呢。

跟随李治入宫后的武则天先是干掉了受宠的萧淑妃,紧接着干掉了李治的原配王皇后,最终成功成为皇后,之后的路就是一帆风顺了。

在武则天干掉王皇后的过程中也让我们看到了武则天狠辣的一面,就是为了陷害王皇后,武则天亲自将自己刚出生的女儿给掐死,李治得知后果然王皇后被废除。

很多人对此是不相信的,认为虎毒不食子,并且如此这般秘闻,怎么可能被史官所记载,但其实这件事都不用记载的太详细,因为除了武则天会动手外,其他人根本没有理由动手:

武则天正值恩宠

在萧淑妃没了之后,李治的心思就全然放在了武则天身上,这就导致武则天的地位在后宫仅次于王皇后。

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还会不长眼的去欺负武则天?要知道这种事一旦被发现可就是死罪啊。

后宫里面可都是人精,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其他妃嫔越希望武则天能好好的,这样她们也就没什么危险,毕竟如果一旦武则天受到半点意外,不管是不是她们做的,吃亏的都是她们。

既然地位比武则天低的没法做,那地位在武则天之上的王皇后呢?

王皇后没出手动机

其实按理说武则天还是王皇后接回宫里面的,因为李治虽然喜欢武则天,但她毕竟是自己名义上的小妈,说出去不太好听。

于是王皇后就自作主张,其实也算是顺着李治的心意来,告诉其他人李治需要纳妃了,而这个武则天就很不错。

就这样李治就不需要背负什么骂名,毕竟是王皇后一手操办了,其实王皇后还有另一层目的,就是让武则天进宫后治治那个正在受宠的萧淑妃。

可是王皇后万万没想到,武则天很快就干掉了萧淑妃,这时候王皇后才明白过来,敢情是刚送走豺狼,现在来了更厉害的虎豹。

但就算如此,王皇后也依然不惧,毕竟她才是原配,而武则天只是贵妃,只要自己不犯错不给武则天抓到机会,那武则天就依旧是不能转正的妃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皇后为何要铤而走险的去掐死武则天的女儿呢?是嫌自己后宫第一人的权力太大了,皇帝治不了?

再者说了,如果王皇后仇视武则天,那为何不去弄死威胁更加地位更高的儿子李弘呢,偏偏要找一个小女儿下手,完全没道理啊。

武则天有前科

所以一切证据都指明武则天是元凶,因为掐死女儿后虽然表面对他不利,但背面却对她极有利。

为什么后世都那么肯定女儿是被武则天亲手掐死的呢?主要是这武则天有前科啊,她的心狠手辣可是出了名的。

武则天最先就是因为用器具训马而出名,虽然赢得了李世民的敬佩,但却也再无侍奉的可能,最后也因没有子嗣被赶到了感业寺为尼。

后面就是武则天为了安稳帝位,先后逼死自己的儿子李弘和李贤,没错,武则天的狠辣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试问,这么一位狠毒到对自己亲儿子下手的母亲,又有什么理由不掐死一个女儿,还是一个带着巨大利益的女儿。

在类似种种的证据下,武则天弑女这件事根本不需要有太过详细的记载,因为随便一想就知道肯定是武则天动的手,跟其他人没有半点关系。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给文青点个关注或赞吧,感谢~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5. 正宫皇后和下一任皇帝的生母?

按古代礼法,皇帝的嫡母肯定要比生母的地位高,但出于血缘之亲,哪个皇帝甘心自己的生母给嫡母下跪?由此一场亲情与法理的旷世之争拉开帷幕。

从西周开始,中国的婚姻制度进入一夫一妻多妾制。这个制度很精妙,“多妾”保证了家族人口的繁衍和壮大;“一妻”保证了家族的政治利益不被分割。

比如龙椅,这东西总不能有几个儿子就劈成几份吧?这个最大的政治利益该由谁继承才能保证家族利益不受损呢?于是周公创造了宗法制,认为规定了嫡妻无可撼动的至尊地位,只有她的儿子们才有资格称为继承人,且按叙齿排定顺位。

可是制度是死的,生活却是精彩的,比如作为嫡妻的皇后没生儿子怎么办?皇帝花心了,想换老婆怎么办?再比如继承人看着生母给嫡母下跪心里不爽又该怎么办?

我们按时间线讲述几则故事,给您展现“两宫之争”的旷世恩怨。

曾经有人问:平定诸吕后,汉文帝为何不废了吕雉,立自己的老妈薄太后为皇太后呢?

后人一直称汉文帝的老妈为太后,其实她这个太后只是汉文帝当代王时的“王太后”,而不是当皇帝后的“皇太后”,因为当时的皇太后是已经去世的吕雉。

吕家人虽然被赶尽杀绝了,但作为高祖刘邦的嫡妻,没人敢动吕雉,因为她代表了汉家治国的“纲”——以孝治天下。

按宗法制,薄太后只是老刘家的“二等公民”,甚至只是财产,只有吕雉才是老刘家的女主人,这个地位是刘邦赋予的。假如汉文帝废掉吕雉,那就等于否认了刘邦,请问他的皇位合法性何在?

所以,包括汉文帝在内的后世之君,无不高呼“孝道”,绝不敢动废掉嫡母皇太后的歪心思。

历史上更立皇后的皇帝是汉景帝,其嫡妻薄皇后因为无子被废黜,数年后王娡被立为皇后,其子刘彻(汉武帝)被立为太子。

对汉武帝来说,薄皇后曾经是他的嫡母,但在他登基时嫡母就已经换成了生母,避免了“两套班子”的尴尬。

汉武帝去世前曾经留下一份遗嘱,希望立李夫人为皇后。后来霍光遵照他的意愿,将李夫人追封为孝武皇后,并入祭太庙。

你可能很奇怪,巫蛊之祸发生后卫子夫事实上已经被废了,汉武帝为何不在生前亲自追封李夫人呢?

原因只有一个:他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是钩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而不是李夫人的儿子刘髆,假如生前追封了李夫人,就意味着刘髆成了唯一的嫡子,刘弗陵的继承人身份就不合法了。

所以,汉武帝的这个愿望只能通过后人帮他实现。

汉武帝的这个心思其实跟唐玄宗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人曾经问: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千古传唱,可是贵妃娘娘为何终其一生都不能当皇后呢?

自从唐玄宗废了王皇后,他这辈子都没再立过第二位皇后。对此有人解释说,杨玉环之所以没当上皇后是因为她没生过儿子。

其实这个说法大错特错,恰恰相反,假如唐玄宗能确认杨玉环肯定不会生儿子,他真的有可能立她为皇后。也就是说,唐玄宗是因为担心杨玉环给他生儿子,才不敢立她为皇后。

理由不复杂,因为一旦杨玉环当了皇后,又生了皇子,那么李亨的太子之位就不合法了。在政治经验丰富的李亨,和有可能的那位娃娃之间如何选择?这个答案一点都不难作出。

由此可见,嫡母与继承人如果不是“原版的母子”就很麻烦,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朝政动荡,皇帝们为此不得不压制个人的欲望,尽量避免让嗣君面临“两个妈妈互撕”的局面。

直到西汉的第十位皇帝,即倒数第二位皇帝汉哀帝登基,历史上才第一次出现了皇帝的嫡母和生母都在世的情况发生。

汉哀帝的嫡母就是大名鼎鼎的赵飞燕,汉成帝的第二任皇后,而他的生母则是定陶王后丁姬。

有意思的是,汉哀帝在位时,“两宫之争”的主角却不是两位太后,而是两位太皇太后。由于汉哀帝是汉成帝的侄子,所以汉成帝的母亲王政君是汉哀帝的嫡祖母,而亲生奶奶傅太后则是他的亲生祖母。

这位傅太后是汉元帝的昭仪,当年就费尽心机想取代王政君,好容易熬到孙子即位了,就一心想把老情敌王政君踩在脚下。于是她勾结朝中势力,不断给自己抬高地位。

在傅氏之前,皇帝只有一位太后、一位太皇太后,这位老妖婆子上蹿下跳,先给自己加了一个“帝太太后”的尊号,后来又觉得“帝”不如“皇”,所以又改称“皇太太后”。当然,丁姬也跟着沾光,升级为“帝太后”。

虽然她们的称谓还不是“皇太后”,但创下了两太后并列的“两宫”先例。

傅老妖奋斗了一辈子,依然没能突破“两位太后并列”的藩篱,由此可见,嫡母的法统地位还是很强大的,东汉最能体现她们的至尊地位。

我们知道,东汉只有一头一尾两位皇后有子,其余的皇帝都面临着两个妈妈的困扰。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延续西汉末年的做法,死去的生母会被追封为太后,而活着的生母只能老老实实给嫡母磕头。

做得最极端的就是汉章帝。汉章帝的嫡母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女儿、汉明帝的明德皇后马氏,而其生母则是贾复的孙女贾贵人。

汉章帝出生后就被汉明帝交给马皇后抚养,所以汉章帝从小就只认马皇后为母。登基后,汉章帝甚至都没有提高生母的等级,也不去探望生母。其实也不能理解,一是他们母子从来就没在一起生活过,没有感情,二是他如果去探视生母,生母还得给他下跪磕头。

直到马皇后去世,汉章帝才给生母提高了待遇,但品级始终没有提高。

由此可见,汉哀帝的行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非法的、可耻的、不能接受的,法理始终置于亲情之上。

不过,亲情总是无法泯灭的,法理虽大但也不能隔断血脉亲情,于是后继的皇帝们总惦记着挖“宗法制”的墙角,为生母争取“合法权益”。于是到了南北时期又一个新名词诞生了——皇太妃。

北魏孝明帝元诩封生母胡充华为皇太妃,宋废帝刘昱封生母陈妙登为皇太妃。虽然“妃”与“后”确实没法比,但“皇”字远比傅老妖不伦不类的“帝”显得更“上档次”。

经过上千年皇帝的“刨根”,宗法制的墙基越来越松,到了明朝,一个意外事件催生了真正的“两太后并列”。

这件事就是土木堡事变,明英宗当了蒙古人的俘虏,于谦等人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登基。明英宗虽然被“太上皇”了,但他的老妈孙太后的地位没人敢动。不过朱祁钰不甘心呐,自己当了皇帝,太子是侄子,太后不是生母,这皇帝当得太窝囊。

于是朱祁钰决定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作斗争,他要通过抬高老妈的地位给自己长脸。于谦等人考虑到当时的特殊情况同意了他的提案,尊其生母吴氏为皇太后。

但为了突出嫡母的地位,还是给两位太后留了不同的“标识”——嫡母皇太后加徽号,生母皇太后不能加徽号。比如孙太后被尊为“圣烈慈寿皇太后”,而吴太后的称谓则是光溜溜的。

万历帝即位后又继续挖墙脚,他即位后尊嫡母陈氏为仁圣皇太后,尊生母李氏为慈圣皇太后,从法理上几乎拉平了嫡母与生母的地位。

整个清王朝都延续了万历皇帝的传统,新皇登基第一件事就是册封嫡母和生母为皇太后,除了排位上嫡母依然在生母之上,在实际待遇上已经没有任何差别,论影响力,生母甚至超过了嫡母。

“两宫之争”就像一场数千年的马拉松比赛,因为规则的原因,注定了皇帝的生母地位远不如嫡母。但冰冷的法统最终被亲情粉碎,在历史的终点线上,两位太后几乎手拉手撞线了。

6. 卫子夫可谓千古一后?

卫子夫是大汉贤后不假,距离“千古一后”还相差甚远。在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身边,卫子夫充其量就是个后宫管事的角色。除此之外,她的最大贡献便是举荐了卫青与霍去病,这两位不世出之名将。

伴君如伴虎,即便卫子夫顶着贤后的头衔,在残酷的权利游戏中,还是被枕边人无情杀害。回忆往昔,卫子夫与刘彻携手走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雨之路,信使情深还是抵不过皇权至上。

卫子夫是汉武帝的最爱吗?非也。若是刘彻的最爱,在他知晓错杀她之后,定会为她昭雪平反,将她的陵墓迁至皇陵,待自己百年后与她合葬。可是汉武帝只为建立了一个思子台,悼念他与卫子夫的儿子刘据,在卫子夫自尽后,让人安置在一个小亭子里面,便再无过问。堂堂的大汉贤后,就这样孤零零地葬在了思后园,与茂陵相距千里,被排斥在皇陵之外。

汉武帝的最爱的人是哪个?从与陈阿娇,到卫子夫,到李夫人,再到钩弋夫人,我们一个个来介绍这些王的女人们。她们的死,几乎都跟汉武帝脱不了关系。

陈阿娇:刘彻的表姐,也是他的结发妻子,从两小无猜到少年夫妻,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是非比寻常地深厚。奈何世上之事鲜少有十全十美的,宠冠后宫多年的陈皇后,偏偏肚子不争气,始终不能为刘彻产下一男半女。

于是刘彻移情别恋,阿娇打翻醋坛子,夫妻之情便在一次次的争吵中消磨殆尽。最后刘彻索性废了陈阿娇的后位,算是给他们这段姐弟恋划上了不甚圆满的句号。陈阿娇呆在冷宫,最终抑郁而死,刘彻就这样间接害死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

卫子夫:歌女出生,一朝选在君王侧,生下皇长女后,刘彻对她大加宠爱。长子刘据被立为儿子,母凭子母的她,登上了后宫至尊之位。从身份卑微的歌女逆袭为大汉朝的皇后,卫子夫的人生可说是相当励志了。

可是人生无常,晚年的卫子夫从天而降的巫蛊之祸,成为了皇权斗争下的牺牲品,以一尺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死其实就是汉武帝一手促成的,卫子夫以及她的娘家人,当时在朝堂可谓是一手遮天,这让刘彻十分忌惮,所以借巫蛊之事,他一举清除了自己的心头大患。

李夫人:倾国倾城之貌,能歌又善舞,老年的汉武帝最宠的就是她了。可惜红颜薄命,英年早逝,让刘彻痛心不已。最后陪伴汉武帝长眠于皇陵的,便是这位李夫人,后来被追加尊号为孝武皇后。相较于陈皇后与卫皇后,这位李夫人是幸运的,她选择在刘彻最爱她的时候死去,让这位皇帝惦念了她一生。

钩弋夫人:汉昭帝生母,因为汉武帝要立他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可又顾忌子少母壮,会出现吕后专权的境况,于是刘彻下令让钩弋夫人自尽。为了儿子的前途,这位伟大的母亲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再次沦为皇权的祭品。

汉武帝的女人虽然很多,可是他最爱的其实不是她们,而是皇权而已。若是哪个女人威胁到他的地位,不管内心有多喜欢,他也会冷酷地杀死她。卫子夫如是,钩弋夫人亦如是。

7. 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郡主县主她们有什么不同?

历朝历代对宗室女子的封号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被称为公主。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如清世宗雍正帝就曾经将废太子胤礽、怡亲王胤祥和庄亲王胤禄的女儿养在自己身边,并封为了和硕公主。但是,这毕竟是特例,总体上公主还是以皇帝的女儿为主。清朝根据出身又将公主人为分为了两个等级,嫡出者为固伦公主、庶出者为和硕公主。但并不绝对,皇帝愿意封庶出的女儿为固伦公主也是可以的,如清高宗乾隆帝的第十女和孝固伦公主。只要皇帝愿意,甚至亲王的女儿也是可以被封为固伦公主的,比如恭亲王奕訢的一个女儿就曾经被慈禧太后以皇帝的名义封为了荣寿固伦公主。

何为长公主、大长公主

既然皇帝的女儿是公主,那么长公主和大长公主又是怎么一回事?难道还有比皇帝的女儿地位还高的公主吗?其实,无论长公主还是大长公主都还是皇帝的女儿,只不过给他们封号的人变了。通常情况下,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长辈称大长公主。不知道这样说是否明白?也就是说,公主的皇帝父亲死了,她的兄弟当了皇帝,她就是长公主了。如果她活到兄弟挂了、侄儿登基,那她就是大长公主了。当然,这主要涉及的是待遇问题,与公主本身并没有本质区别,她们依然是公主。

何为郡主,何为县主

郡主这个封号源自于魏晋时期的郡公主,彼时以郡为汤沐邑者称郡公主、以县为汤沐邑者为县公主。到唐朝时渐渐发展为了郡主、县主,郡主是为皇太子家专设的,只有皇太子的女儿才能受封郡主,亲王的女儿只能受封县主。

最能解释这种区别的例子是唐隐太子李建成的女儿李婉顺,作为皇太子的女儿,李婉顺最初的封号应该是郡主。但是,“玄武门之变”后,李婉顺的二叔唐太宗李世民将李建成降为了息王,作为亲王的女儿,李婉顺出嫁时,唐太宗给了她一个闻喜县主的封号。但是,唐太宗并不厚道,从出土的李婉顺墓志来看,在李建成被改谥隐太子之后,唐太宗并没有恢复她郡主的身份。

到清朝时,郡主、县主成了亲王、郡王嫡出女儿的封号,亲王嫡出之女封郡主,郡王嫡出之女封县主。说到底,所谓郡主、县主是根据各自父亲的爵位高低进行的人为划分,与公主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某一位皇帝或追尊皇帝的后代。

县主之下是什么

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县主之下还有什么主?很遗憾,县主之下没有主了。历朝历代县主以下宗室女子的封号有所不同,以清朝为例,县主之下还有郡君、县君、乡君,同样是以各自父亲的爵位进行的人为划分,清朝没有封号的宗室女子统称宗女,同时又按俸禄品级将没有封号的宗女分为了几品俸宗女,如食七品俸者就叫七品俸宗女。总之就是,血缘越远支,品级越低、俸禄越低。

清朝贝勒嫡出的女儿封郡君、贝子嫡出的女儿封县君、入八分公(镇国公、辅国公)嫡出的女儿封乡君。除此之外,侧福晋所生者降两级,例如亲王侧福晋所生之女封郡君、郡王侧福晋所生之女封县君,以此类推。侍妾所生之女在侧福晋所生之女基础上再降两级,基本上就没有封号了。乡君以下都称宗女,以品级俸禄区分。

综上所述,所谓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都是指皇帝的女儿,之所以分列是为了强调辈分高低。而公主、郡主、县主,包括郡君之类主要是根据各自父亲的爵位进行的人为区分,主要涉及待遇问题,并没有本质区别,她们都是皇帝或追尊皇帝的后代。不是皇帝后代的异姓功臣之女是没有资格封主、君的。

当然,清朝的格格除外。清朝的格格与公主并不是一回事,它最初只是满洲人对大户人家女子的一种称呼,并没有特定含义。后来爱新觉罗家族崛起,才赋予了它特殊含义,亲王之女称和硕格格,郡王、贝勒之女称多罗格格,贝子之女称固山格格,其余所有宗女都可以称格格,皇帝暂时没有封号的女儿也称格格。格格并不是一个正式封号,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而已。

除此之外,清朝皇子、入八分王公的侍妾也可以被称为格格,如清高宗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在清世宗潜邸时期的身份就是格格,甚至私下里满洲私人也会称自己家的闺女为格格。由此也可见,清朝的格格并不是一个官方的正式封号,很多影视作品将格格与公主划等号其实是错误的!最后顺带说一句,格格的读音不是第二声,而是第一声,这是末代肃亲王之女金默玉女士给出的读法,她本身就是格格,应该不会有错,诸君不要被影视作品给忽悠了。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25)
超级强者在都市(神级高手在都市男主有几个
上一篇 2024年02月16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2月16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